引言:怎样训练才最好?
自《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》第二版出版以来,我们对跑步和跑者有了更多的了解。即便经过多年学习和执教,我们仍在寻找新的、更实用、更简单的方法来制定训练和比赛计划。本互动教程旨在呈现第三版中的核心理念与新策略,包括:
- 通过运用不同的跑步方法和跑量获得成功。
- 记录不同训练类型的训练量,持续追踪训练总量。
- 将休整视为训练的一部分,而非逃避。
- 利用调整后的VDOT值对不同年龄的跑者进行比较。
- 提供从新手到精英适用的马拉松训练计划。
我们的目标是以易于理解、赞许并能加以利用的方式传达科学信息,帮助你判断这些训练和比赛计划是否适合你。每一章都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,提供应用所学知识的方法,形成一个整体的跑步成功计划。
本教程将结合原文内容与互动元素,让你不仅阅读,更能亲身体验和理解丹尼尔斯训练法的精髓。
跑步基本法则
跑步成功不仅仅依赖于训练计划,丹尼尔斯博士总结了成功的四大要素和十条基本跑步法则。
成功四要素
天资 (Talent)
与生俱来的生理(心血管系统、肌纤维类型)和生物力学特性,是成功的基础,但并非外显。
内部动机 (Motivation)
追求跑步成功的内在欲望,区别于外部压力。缺乏动机即使有天赋也难达巅峰。
机遇 (Opportunity)
包括训练环境、设施、气候、参赛机会、经济状况等。跑步相对来说门槛较低。
指导 (Guidance)
来自教练、教师或训练计划。合理的指导能锦上添花,但不当指导不如没有。
丹尼尔斯的跑步法则 (点击展开/收起)
法则 1: 认识个体能力
每个跑者都有独特的长处和短处。训练中改善弱点,比赛时利用优势。
法则 2: 多予鼓励
关注积极面,避免沉溺于消极。发现训练中的闪光点。
法则 3: 接受状态起伏
状态不好时,允许不比赛,尤其是长距离。硬撑可能需要更长恢复时间。
法则 4: 保持训练灵活性
允许意外,根据天气、身体状况调整训练日或内容。
法则 5: 设置中期目标
为长期目标铺路,提供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方向感。
法则 6: 训练应有收获
不总是有趣,但应有益。理解训练目的有助于认识进步。
法则 7: 吃好睡好
休息和营养是训练的一部分,不是训练之外的事。
法则 8: 生病/受伤时不训练
休息几天恢复好过带伤/病训练导致更长停滞。 (重复强调)
法则 9: 关注慢性问题
持续不适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建议。
法则 10: 相信好的表现
跑得好不是侥幸,是你能力的体现。跑得不好才可能是意外。
训练的持续性 是通往成功的最重要因素,专注于当下。
如何进行训练
理解训练原则至关重要,避免盲目模仿冠军或采用极端方式(如“鸡蛋撞墙法”)。关键在于理解身体如何对压力反应,并应用科学原则。
8项训练原则
身体会对施加的特定压力(跑步)产生即时反应(心率加快、呼吸加重等)。
受压力的组织(心肌、跑肌、呼吸肌)会产生适应性反应。练什么,什么就变强。
压力过大会削弱甚至损伤身体。身体强化发生在恢复期间。训练选择上,不确定时选压力小的。
对新压力,体能会提升,但效果随时间递减。需适时增加压力(调整训练量、强度、恢复时间或频率)。建议改变一个变量,并保持4-6周适应。
增加压力未必总能带来体能改善,存在周期性极限(受生活方式影响)。比赛是检验是否该提高强度的最佳方式。
体能越好,同样努力带来的收益越少。体能越差,较少努力带来的收益越多。
训练强度过高时,受伤或失去兴趣的可能性会急剧增加。存在一个理想的“强度窗口”。
维持某个体能水平比达到该水平更容易。这使得训练阶段转换和减量成为可能。
步频 (Step Frequency / Cadence)
丹尼尔斯观察到,大多数精英跑者步频接近或超过 180步/分钟。慢步频意味着更长滞空、更高重心抬升、更大落地冲击。
建议: 目标180步/分钟。着地方式(前掌、全掌、脚跟)因人而异,关键是着地点靠近身体重心,避免“刹车”效应,感觉是“滚”过地面而非跳跃。注意脚趾不要外翻。
步频计算器 (Step Frequency Calculator)
跑步时的呼吸 (Breathing)
呼吸加重主要是因为肺部 CO2 (二氧化碳) 增加,而非 O2 (氧气) 缺乏。身体通过加重呼吸来排出多余 CO2。
呼吸节奏: 呼吸频率通常与步频相关。常见节奏:
- 3—3 节奏: 每三步一吸,每三步一呼 (较轻松时)。
- 2—2 节奏: 每两步一吸,每两步一呼 (最常见,推荐用于大部分训练和比赛)。
- 2—1 或 1—2 节奏: 每三步完成一吸一呼 (更费力时,如比赛末段)。
采用 2—2 节奏 能有效换气,平衡供氧和能量消耗。可以通过尝试不同节奏判断当前强度(如轻松跑时能否用3—3呼吸)。
呼吸节奏演示
选择节奏:
模式: 2—2
吸(2步) - 呼(2步)
关注自己的体能
了解关键生理指标有助于理解训练强度对身体系统的影响,并进行个性化调整。
有氧能力 (VO2max) 与跑步效率 (Running Economy)
VO2max (最大摄氧量) 是衡量耐力的重要指标,指每公斤体重每分钟能消耗的最大氧气量 (ml/min/kg)。
跑步效率是指在给定次最大配速下消耗的能量(氧气)。效率越高,相同配速下耗氧越少。
丹尼尔斯引入了 vVO2max 的概念,即与 VO2max 相关联的奔跑速度。这是比 VO2max 或效率本身更重要的指标,因为它直接关联跑步能力。vVO2max 的提高(通过提高 VO2max 或改善效率)意味着能以更快速度奔跑。
跑者在比赛中能达到的 vVO2max 百分比由比赛时长决定,而非距离。例如,任何约30分钟的比赛,跑者通常能达到约93%的 vVO2max。
训练跑中的心率 (Heart Rate)
心率可用于监控训练强度,但会受环境(炎热、刮风、坡度)影响。相同配速下,炎热时心率会更高。
- 最大心率 (HRmax): 非常重要,训练强度常以其百分比设定。年龄公式 (220-年龄) 仅为估算,个体差异大,最好实测(如重复上坡跑)。
- 静息心率: 早上醒来时测量,可反映体能和恢复状况。通常随体能增强而降低。异常升高可能提示需要休息或检查。
- 血红蛋白: 影响血液携氧能力,与营养(铁摄入)相关。过低(贫血)影响表现,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也不利。
使用心率监控时,需理解环境因素影响。如果目标是特定配速,心率可能不是最佳指标;如果目标是特定强度,心率则很有用。
绝对 VO2 与体重
相对 VO2max (ml/min/kg) 对跑者更重要。绝对 VO2max (L/min 或 ml/min) 反映总耗氧量。
提高相对 VO2max 可通过提高绝对值或减重。但过度减重可能导致肌肉流失,降低绝对 VO2max,反而使跑步能力下降。减重要谨慎,确保减去的是非必需体重。
选择恰当的训练类型
丹尼尔斯将训练强度分为五种类型,了解每种类型的目的和要求是制定有效训练计划的基础。关键问题:“这次训练的目的是什么?”
类型 (Type) | 强度 (%HRmax / %VO2max) | 感觉 (Feeling) | 主要目的 (Purpose) | 单次训练时长/量 (Duration/Volume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E (轻松跑 / Easy) | 65-78% HRmax 59-74% VO2max |
舒适,可交谈 | 建立基础,抵御伤病,提高心血管效率,促进肌肉适应 | 30-150分钟,L跑不超过周跑量25-30%或150分钟 |
M (马拉松配速 / Marathon) | 79-89% HRmax 75-84% VO2max |
稳定,可持续 | 适应比赛配速,练习补给,建立信心 (生理类似E跑) | 最多110分钟或29公里 (或周跑量20%) |
T (乳酸门槛跑 / Threshold) | 88-92% HRmax 83-88% VO2max |
舒适的艰苦 (Comfortably Hard) | 提高身体清除乳酸能力,增强耐力 (维持较快配速能力) | 定速跑约20分钟;巡航间歇累计不超过周跑量10% |
I (间歇训练 / Interval) | 97-100% HRmax 95-100% VO2max |
艰苦 (Hard) | 提高最大摄氧量 (VO2max) | 单次跑3-5分钟 (或更短,若恢复短);总量不超过周跑量8%或10公里 |
R (重复训练 / Repetition) | >100% VO2max (HR不适用) | 非常快 (Very Fast) | 提高无氧能力,速度,跑步效率/跑姿 | 单次跑最多2分钟;总量不超过周跑量5%或8公里;需要充分恢复 |
训练细节与建议
E跑
大部分跑量应为E跑。用于热身、放松、恢复跑和L跑。L跑不超过周跑量25-30%或150分钟。
M跑
主要为马拉松备战。模拟比赛配速,练习补给。心理益处大于生理(生理类似E)。
T跑
舒适的艰苦。形式:定速节奏跑(约20min) 或 巡航间歇(如5x1.6km T w/ 1min rest)。总量不超过周跑量10%。
I训练
艰苦,目的是刺激 VO2max。单次跑3-5分钟效果好。短间歇需配短恢复。总量不超过周跑量8%或10km。
R训练
训练速度和效率。配速接近当前1500m/1.6km比赛配速。单次跑不超过2分钟。需要充分恢复(跑时2-3倍或等距慢跑)。总量不超过周跑量5%或8km。
注意
跑步机训练可控性好,但无风阻需稍加坡度(约2%)模拟户外强度。注意校准和散热。
用VDOT设定训练配速
VDOT 是丹尼尔斯训练体系的核心概念,它代表了基于你当前比赛表现的等效 VO2max,是一个综合反映有氧能力、跑步效率和比赛能力的数值。它比单纯的实验室 VO2max 测试更能有效地指导训练。
通过你最近的比赛成绩(距离和时间),可以查询到对应的VDOT值。然后,利用这个VDOT值可以确定你进行 E、M、T、I、R 各类型训练时的具体配速。
核心思想:用实际表现(比赛成绩)来指导未来训练的强度。
VDOT 计算器 & 训练配速查询
输入你最近的一次比赛成绩,计算你的VDOT值,并获取相应的丹尼尔斯训练配速建议。(注意:这是一个简化的演示版本,精确计算请参考原书表格)
训练强度记录与等级
丹尼尔斯建议不仅记录跑量,还要记录不同强度类型的训练量(通过计分系统,如表5-4)。同时,可以使用VDOT来划分表现等级(表5-6至5-9),追踪个人或团队的进步。
丹尼尔斯的6秒规则 (近似)
对于较高水平跑者,不同训练配速间存在近似关系:
- I配速 ≈ R配速每400米慢 6-8秒
- T配速 ≈ I配速每400米慢 6-8秒
这提供了一种快速估算训练配速的方法,尤其是在知道自己1.6公里比赛配速(接近R配速)的情况下。
赛季训练
丹尼尔斯建议将训练季分为4个阶段,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,循序渐进地提高比赛能力。
典型的24周训练周期划分,可根据实际赛季长度调整。
每个阶段通常持续6周,但可以根据总赛季长度进行调整。优先保证基础阶段(阶段一)和最终阶段(阶段四),然后根据时间缩减或调整中间阶段(阶段二、三)。关键是理解每个阶段的目标,并根据个人情况和比赛日期灵活安排Q(高质量)训练日和E(轻松)训练日。
体能训练计划 (颜色区分)
丹尼尔斯提供了按颜色区分的通用体能训练计划,以适应不同水平的跑者:
- 白色计划 (White Plan): 16周计划,适合零基础或长期未跑步者。从跑走结合开始,逐渐增加跑步时间,后期加入少量跨步跑。目标是建立跑步习惯和基础耐力。
- 红色计划 (Red Plan): 适用于完成白色计划或已有一定基础者。开始引入结构化的Q训练,包括T跑和I跑(或H跑),为参加娱乐性比赛做准备。
- 蓝色计划 (Blue Plan): 适用于经验跑者,周跑量更高(如64-84公里)。包含更系统的R、I、T训练组合,为严肃比赛打下坚实基础。
- 金色计划 (Gold Plan): 适用于精英水平跑者,周跑量大(97公里以上),训练强度和复杂度高,目标是竞技水平的最大化。
每个计划都分为4个阶段,逐步增加训练的复杂度和强度。选择哪个计划应基于当前的跑步历史、体能水平和可投入的时间。
高海拔训练
高海拔(通常指1200-2500米)训练通过低氧环境刺激身体产生生理适应(如增加红细胞),可能提高海平面的耐力表现,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和争议。
- 生理影响: 高海拔会降低 VO2max (约12-16%),但因空气阻力减小、跑步效率可能提高,实际耐力表现(如长跑时间)下降幅度通常小于VO2max的下降幅度 (约6-8%)。短距离高速项目可能因空气阻力减小而受益。
- 训练调整:
- 跑量:通常无需减少每周总跑量。
- 配速:E跑凭感觉;T/I 配速需调慢(如每400米慢3-4秒或每公里慢8-10秒);R配速可保持不变,但需延长恢复时间。
- 类型:无需改变训练类型组合,但要注意身体反应。
- 比赛策略: 高海拔比赛(尤其长距离)必须保守出发,避免早期无氧消耗过大。适应(生理和竞技水平)很重要。
- 进出高海拔: 适应高海拔需要时间(通常数周)。返回海平面后,身体需要重新适应,最佳比赛时机因人、距离和环境而异(短距离可能立刻受益,长距离或湿热环境需适应数天至两周)。
高海拔影响估算器
800米训练
800米是一项要求苛刻的特殊项目,需要强大的有氧和无氧能力。训练需兼顾速度和耐力,通常分为 400/800型 (偏速度) 和 800/1500型 (偏耐力)。
训练4阶段侧重:
- 阶段一 (基础): 建立基础,增强抗伤病能力,加入辅助阻力训练。
- 阶段二 (初步质量 IQ): 引入R训练(重复跑)和FR训练(快速重复跑),开始加入L跑(长距离跑)。
- 阶段三 (过渡质量 TQ): 最严苛阶段,重点进行I训练(间歇训练)以提升VO2max,结合T训练(门槛跑)。
- 阶段四 (最终质量 FQ): 针对比赛进行调整,可能减少I训练,增加比赛模拟强度或特定配速的T/R训练组合。
书中提供了针对不同周跑量(如32-48公里, 64公里, 80-97公里)的详细24周计划,包含具体的Q1, Q2, Q3训练安排。关键在于根据跑者类型(速度型/耐力型)和当前VDOT值选择合适的训练配速 (参考表9-1, 9-2)。
800米跑者需要特别注意无氧能力的训练,FR(快速重复)配速比R配速更快,用于发展速度。
1500米~3.2公里训练
这些中距离项目对有氧能力要求很高,同时也依赖速度和无氧系统。1500米/1.6公里比赛强度通常超过 vVO2max,而3公里/3.2公里比赛强度则接近 vVO2max(即I训练强度)。
训练特点与建议:
- 4阶段训练: 结构类似800米,但训练量和强度组合有所调整,更侧重有氧耐力基础。
- 阶段一:基础,E跑为主,加跨步跑和辅助训练。
- 阶段二:引入R训练,发展速度和效率。
- 阶段三:最艰苦,I训练和T训练结合,提升VO2max和耐力。
- 阶段四:根据比赛调整,T训练比重增加,结合比赛模拟。
- 比赛策略: 1500米/1.6公里易出发过快,建议采用保守出发,中段发力。
- 训练量: 书中提供针对不同周跑量(48公里, 72公里, 97公里)的详细24周计划。
- 训练配速: 同样使用VDOT系统确定R, I, T配速。
训练需平衡速度和耐力,根据个人特点(参考第6章速度耐力对比表)调整侧重点。
5~10公里训练
5公里和10公里是以有氧为主的项目,需要高比例的最大摄氧量(5K: 95-98% VO2max, 10K: 90-94% VO2max)维持能力,对心理素质要求也很高。
训练核心:
- 最大化关键指标: 训练需全面提升 VO2max、跑步效率 和 乳酸门槛。
- 训练类型结合: R跑、I训练、T跑都需要合理安排在计划中。
- 4阶段训练 (通常浓缩为18周):
- 阶段一:基础期(若需要)。
- 阶段二:引入R训练,提升速度和效率。
- 阶段三:核心阶段,大量I训练提升VO2max,辅以T训练。
- 阶段四:比赛期,减少I训练,增加T训练比重,模拟比赛强度。
- 训练计划: 书中提供了针对周跑量64-80公里和97-112公里的18周(分3个阶段,每阶段6周)详细计划。
- 比赛策略: 比赛始于三分之二处,保持专注,根据感觉调整。
5K/10K训练强调高质量有氧训练(I和T训练)的重要性,同时不能忽视速度(R训练)对效率的贡献。
越野跑训练
越野跑(Cross Country, XC)与径赛和田径路跑不同,特点在于变化的路面(草地、泥地)、起伏的地形、可能的窄道和天气影响(尤其风)。
训练与比赛要点:
- 地形适应: 训练应包含与比赛相似的地形(草地、土路、坡地)。
- 强度感知: 在复杂地形中,按时间进行I训练(艰苦跑H)比按距离更有效,学会根据感觉调整。
- 比赛策略:
- 保守出发:尤其在易出发过快的比赛中,避免前期消耗过多。
- 利用地形:了解赛道,知道何时在坡上节省体力,何时在坡顶或下坡发力。
- 团队战术:练习“扎堆跑”,中段超越。
- 心理准备:专注当下,不受他人和分段计时干扰。
- 赛季计划: 通常较短(10-12周),可能需要夏季完成前两阶段。训练计划结构类似,但需针对XC特点调整Q训练内容和地形。书中提供了包含R1, R2, R3三种周训练模式的阶段二计划,以及阶段三、四的安排。
逆风跑时跟在别人后面可以节省能量。熟悉赛道、合理分配体力是越野赛成功的关键。
半程马拉松训练
半程马拉松(Half Marathon, HM)的训练介于10公里和全马之间。其配速接近跑者的T配速(乳酸门槛配速)。
训练特点:
- 能量供应: 身体储存的肌糖原足够完成比赛,通常无需大量能量补给(但需补水和电解质)。
- 配速关键: 训练重点在于T配速跑的质和量,让身体适应接近比赛强度的奔跑。
- 4阶段训练:
- 阶段一:基础期,E跑为主,适应跑量,可直接从阶段二开始(如有基础)。
- 阶段二:引入R训练和T训练。
- 阶段三:引入I训练提升有氧上限,继续T训练。
- 阶段四:减少I训练,以T训练和比赛模拟为主,结合少量R训练保持速度感。
- 训练计划: 书中提供了详细的4阶段、每阶段6周的计划,包含具体的Q训练安排。
由于半马配速接近T配速,高质量的T训练(包括定速跑和巡航间歇)对半马成绩至关重要。
马拉松训练
马拉松训练需要个性化定制,考虑跑者经验、目标、时间和周跑量。丹尼尔斯提供了多种计划类型。
主要计划类型概述:
- 新手计划 (Novice): 针对初跑者或重跑者,强调循序渐进,跑走结合,周期18周。
- 2Q计划 (18周): 每周包含两次高质量(Q)训练,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跑者,提供了不同周跑量(最高64公里至194公里)的选择。Q训练包含L跑、M跑、T跑、I跑和R跑的组合。
- 4周周期计划 (26周): 每4周为一个周期,前3周每周两次Q训练,第4周为跑量高峰周(无Q训练,纯E跑)。结构与2Q类似,周期更长。
- 5周周期计划: 提供一个可重复的5周训练模块,适合根据需要调整总时长。
- 最后18周/12周计划: 针对赛前最后阶段的强化计划,通常Q训练强度和针对性更强。提供英里、公里和时间单位的版本。
马拉松训练关键:
- 长距离跑 (L跑): 核心训练,但并非越长越好,建议控制在150分钟或周跑量25%左右。
- 马拉松配速跑 (M跑): 适应比赛配速,练习补给和心理准备。
- 训练量与强度平衡: 避免过度训练,保证恢复。Q训练是关键,但E跑构成基础。
- 个性化调整: 根据VDOT值、身体反应、时间安排灵活调整计划。
马拉松训练的关键在于持续性和明智地安排跑量与强度,找到适合自己的计划类型和节奏。
休整期和辅助训练
休整是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有助于身体恢复和长期进步。辅助训练则能增强力量、改善效率、预防伤病。
休整 (Rest & Recovery):
- 类型: 分为计划中(赛季间歇)和计划外(伤病)。
- 重要性: 身体在恢复期变强。带伤带病训练得不偿失。
- 体能下降: 停跑后体能会下降,但初期缓慢。可通过交叉训练减缓。
- 恢复训练: 重新开始时需降低跑量和强度(VDOT值)。书中提供了根据停跑时间和是否进行交叉训练来调整VDOT和跑量的表格(表15-1, 15-2)。
- 体重变化: 休整期需注意饮食调整,避免不必要的体重增加影响恢复后的VDOT。
辅助训练 (Supplemental Training):
- 目的: 增强力量、平衡能力,改善跑步效率,增强抗伤病能力。
- 类型:
- 阻力训练: 健身房器械(如腿弯举、伸膝)或自重训练(俯卧撑、仰卧起坐、循环训练)。先学技巧,再加负荷。
- 跑坡训练: 上坡跑增强力量冲击小,下坡跑模拟比赛(需谨慎,缓坡、快步频、轻落地)。跑步机是进行可控跑坡训练的好工具。
- 交叉训练: 游泳、椭圆机、自行车等,可在受伤无法跑步时维持有氧能力。
- 循环训练示例: 书中提供了一套10个动作的自重循环训练(含俯卧撑、侧卧举腿、高抬腿、仰卧起坐、恢复跑、拉伸、深蹲俯卧接跳跃、抬腿、手脚伸展),建议每周2-3次。
将休整和辅助训练纳入整体计划,像对待跑步本身一样认真对待,有助于长期、健康地跑步。
互动工具汇总
这里汇总了本页提供的互动计算器和演示工具,方便你快速访问和使用。